浮生碌碌,偶得闲暇,与友三五人同游石人山。
石人山,又名尧山,位于鲁山县西部,伏牛山脉东段。
清晨,在导游的陪伴下,我们的车一直开到迎风亭才弃而登山。
下车未及舒展筋骨,游目四瞩,四周群峰罗列,如屏如障,满眼尽是绿色。凉丝丝、湿润润的空气直沁肺腑,让久居城市的我们倍感清新。加上昨夜下了一夜雨,更觉得仿佛空气也是绿的。
山,是石人山雄壮挺拔的身姿;
绿,是石人山这个时节最时尚的服饰。
初识石人山,我就倾倒于他独特的风姿。
一路拾阶而上,两旁青山夹道。绿色,逼人眼目;绿色,悦人身心。原来,百分之九十五的石人山为森林所覆盖,密林大多保持着原生状态,沐浴在这天然氧吧里,怎能不放松身心,荡涤污浊,心旷而神怡呢?
登山伊始,沥沥下起了小雨,朋友叹息天公不作美,我却想起了李健吾先生的《雨中登泰山》一文,雨中兴许更有一番别致的风味呢!于是顿时来了兴致。
九曲瀑布,是石人山一景,瀑布倾泻冲刷出的几处岩体,形状奇绝。瀑布注入一潭中,潭水清澈见底,游鱼来去,历历分明,游人少不得在此留影。
与瀑布相依的,是通天门。真正的登山,从这里开始。
仰望通天门,那长长的几百级又高又陡的石阶令人发怵,给登山者来个“下马威”。登上通天门,壮美的风光映入眼帘。山峰雄奇多变,峰回路转,景随步移。导游一一讲解指点:大将军峰、跑马场、王母轿、白牛城等。我一向不喜欢各种附会的神话传说,什么天神点化之类,却宁愿恢复其自然的本来面目,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比如大将军峰,一峰突兀矗立,如擎天一柱,不能不惊叹造化之奇诡。沿阶迤逦而上,阶旁山溪奔突,一路迓迎。溪水或叮咚作声,或潺潺有韵,清洌可人。密林里鸟鸣啁啾,清脆动听,可你却是“空山不见鸟,但闻鸟语响。”
山,渐登渐高。雾岚烟云,愈加迷人。宋朝诗人梅尧臣《鲁山山行》一诗中,“好峰随处改,幽径独行迷。”一直为后人称道。诗人以平淡之笔,状难写之情如在目前,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,实得其中三昧。阶旁遍生槭、槲、楸、桦、松、柏、枫、桧、丁香、核桃,以及种种不知名的乔木灌木,更有野花、野草、菌、藓、蕨、藻,点缀其间,不可胜数。山道上许多挑山工,大多是精壮的汉子,或往山上输送货物,或藉为游人脚力赚钱。统一穿着桔红色马甲,腰腿劲健,胆大心平,虽危立岩壁,神色安然。
登上西观景台,细雨轻烟里,烟云变幻不定,与之相对,似有帝子驾螭乘猊,驰骤其间。对面的青龙背偶露峥嵘,山色天光积翠堆蓝。天公把山峰、林壑、泉溪、游人笼罩在一种似烟似雾的氤氲里,真似一幅大写意的泼墨山水。
雨,似乎小了些,云雾却浓了许多。除了眼前的近物,一切茫茫无所见。知道离山顶不远,受了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诱惑,兀自铆足了劲,手足并用向上登攀,终于在同伴中第一个登上了山巅----玉皇顶。然而,此时却无“众山”可览,浓雾四合,眼前整个是苍茫天地,混沌乾坤。天风凛冽,爬山的热汗顿消,凉风浸骨透髓,不仅连连寒战。立于危石,临风长啸,吸云吐雾,养一养我的浩然之气,方才下山。
一个细心的游人,必能注意到一山之中物候的变化。山脚,绿树繁茂,偶见野果;山腰,花木葳蕤,芳菲争艳。尤其是一种白莓花,开得正当时;及至山顶,所见种种,除了凌冬不凋的松柏外,大都刚刚发轫。
下山要走青龙背。青龙背,实为山脊,以险著称。窄不足三尺,游人援两侧铁护栏而行,两旁是千丈深渊。游人至此,无不战战兢兢。我过此处,任凭雨淋,虽有雨伞也不敢打开,以便双手并用。更有一段栈道,筑于刀削斧劈般的绝壁之上。“无限风光在险峰”,此地风光本应最佳,可惜斯时云雾翻涌,未能一睹其风采。
对于一个不习惯走山路的人,下山要比上山惊心得多。看着脚下陡陡的似乎无穷尽的石阶,牢记导游的告诫,“走路不观景,观景不走路。”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脚下的两三阶石阶,小心翼翼地走了不知几多时,才回到白牛城主道上来,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。这时才发觉自己双腿僵直,如上了夹板,再也不会正常走路了。
这次登山,山路崎岖,斗折蛇行,我未几即迷失方向,不辨东西南北。又因雨雾大,未能看得真切,甚至连石人山因之成名的“石人”也未能看到,又有淋沥之苦。然而,与山性相接近,趣在自然。南朝吴均《与朱元思书》中说,“鸢飞戾天者,望峰息心;经纶世务者,窥谷忘反。”浸染于山水之间,使人忘却滚滚红尘,常怀濠濮林泉的遐想。
登山归来,伏案动笔写这篇小文时,渐觉满眼苍翠,陋室生辉,眼前仿佛尽是那灵山秀水雄奇险秀的影子。